成本是海水淡化能否进入市场的关键因素。“近15年来,我们的海水淡化综合成本下降了60%,今后成本下降速度也许不像前面那么快,但一定会继续下降。”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王寿根对海水淡化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目前,在河北曹妃甸,日产5万吨项目示范工程已经投产运行。“从这个项目实际运行情况看,1吨水能耗是3.2度电,能列入国际先进水平。”王寿根说。这种能耗的淡化海水,算上设备折旧和材料损耗,出水成本大约为每吨5元钱左右,远高于南方2元多的水价。同时,要把曹妃甸的淡化海水送到北京,需修建270公里输水管道,造价100亿元,核算下来每吨水的成本高达8元。
国际上海水淡化成本大多在0.67至2.5美元/立方米之间,最低可以达到0.5美元/立方米;我国海水淡化的成本一般在5至8元/立方米。不少业内专家建议,国家应该像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一样,出台适用于淡化海水的补贴体制和完整政策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坦言,海水淡化产业化发展需要政府扶持,“应将海水淡化项目纳入公益性工程项目,给予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补助和配套政策优惠。”
在我国,海水淡化从1958年开始起步,在走过技术研发、产业化等阶段后,目前正进入产业发展与应用阶段。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03个,主要分布在沿海9个省市,北方主要以大规模的工业用海水淡化工程为主,南方则以民用海岛海水淡化工程居多。海水淡化总产水规模已从2003年的日产不足3万吨发展为2013年年底的日产90.8万吨。
这样的增长速度看起来惊人,其实并未达到预期。2013年,全国自来水生产总量约为495亿立方米,日均90.8万吨海水淡化产能仅占自来水生产总量的0.7%。中国水利协会脱盐分会秘书长郭有智表示,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目前海水淡化产能与“十二五”规划的日产220万立方米水平相差较大。
从世界范围看,全球海水淡化规模近年来也不断攀升,截至2013年8月,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应用淡化技术,海水淡化日产量已超8000万吨预计到2018年,全球淡化工程总装机容量将达到日产1.38亿吨。去年,美国研究机构发布的《2013-2018年海水淡化设备市场全球趋势与预测报告》指出,至2018年,全球海水淡化设备市场的市值将有望达到152.74亿美元,2013年至201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9.1%。这份《报告》还显示,反渗透技术由于不额外需要其他化石燃料,且能量回收设备的消耗较低,对膜材料的开发改进也较少,将成为最重要的海水淡化技术之一。未来亚太地区将成为反渗透技术的一个重要需求区域。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我国已建的海水淡化装置中,反渗透法的“膜法”约占总容量的74%,蒸馏淡化的“热法”约占25%,其他海水淡化法约占1%。在目前全球海水淡化市场份额中,“膜法”约占65%,“热法”约占30%。
